查看原文
其他

史无前例!台北故宫举办张大千120周年纪念大展,高清精品抢先看!

艺度 2021-01-12



在中国近代画坛上,论综合成就,恐怕没有一个超过张大千的。他诗书画印样样精通,是不世出的天才;同时,又有着极高的情商。人情练达,三教九流都能谈得来。为人仗义豪爽。张大千一生风流成性,女伴无算,按照现在的标准,可是妥妥的渣男了,但是,却没有一个人不念他的好。不过如果仅从这方面来理解张大千,恐怕过于狭隘。把视野再放大,也可以看到,往往在被历史潮流裹挟的重大关口,他也总能凭自己判断做出最有利的选择——这一切已被历史证明。所以,他已经比单纯作为一个画家的境界要高了,徐悲鸿称赞其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实非过誉。



今年适逢张大千一百二十岁生日,台北故宫博物院特从院藏及历史博物馆寄存之作品中,遴选藏品,于2019年4月1号举办张大千纪念大展。这其中包括大千和及其师友的书画精品、印章与珍贵照片。



我们知道,目前世界范围内,珍藏大千精品最多的机构除了四川博物院,就数台北故宫和台湾历史博物馆了。此次展出展品达到86件(套),堪称豪华!应该能具体反映大千先生早、中、晚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与精神,让观众重睹其精采绝伦的艺术传奇与大师风采了。



一,大千师友


张大千自幼受母亲张曾益、兄长张善孖启迪,开始学习书画。其后又拜海上名家曾熙、李瑞清为师,学习诗文书画,打下深厚基础。在二哥善孖的携领下,甫进入上海艺坛便受到瞩目,成为公认的后起之秀,开启其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涯。他也与许多书画名家往来,彼此切磋交流,在扩展艺术面貌及审美眼光的同时,也迅速累积个人名声。一生中除了亲人、师长们一路的爱护和指导,还有一群挚友们相互砥砺扶持,这些在其创作里程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室特别选展张曾益〈耄蝶图〉、张善孖〈草泽巨虎〉、曾熙〈眉寿无疆〉、李瑞清〈无量寿佛〉等书画,搭配大千〈萱花〉与相关尺牍作品,期能具体而微地呈现亲、师、友对大千的影响,以及大千对他们的感念。


民国 张曾益耄蝶图  轴  

70.6x37.4  

摩耶精舍旧藏



此画是张大千母亲曾友贞及其罕见的作品,大千兄弟最早的书画启蒙应该就是来自其母亲曾友贞。



1982年5月第二个礼拜日,正是母亲节,服务中山文奖会的收藏家李叶霜,是曾当“内政部长”黄季陆的女婿,喜爱中国字画,经常出入骨董商店寻宝。他在牯岭街旧书店发现张大千慈母曾友贞画的「耄耋图」印刷图片,店长只知道是一幅白狸猫躺卧的图画,不知画者是谁,只以普通价卖给李叶霜;这对书念得多又爱追根究柢的李叶霜来说真是喜出望外,此乃当时鼎名誉世大师之母的杰作,他直奔外双溪摩耶精舍,请大千先生过目求证。



大千先生看到慈母「耄耋图」手泽,激动颤抖,泪水夺眶而出,当下拜托在场香港「大成杂志」主编沈苇窗、台湾国语日报总编羊汝德、东京李天海跟乐恕人,分别在港、台、日三地寻找,大千说:“此画应该还在民间,打听到时要钱给钱,要画换画!不顾一切、何种代价,就是要取得。”可惜隔年沉苇窗(1918-1995)才在香港寻获此画,无奈大千刚过世,便依其心愿挂于摩耶精舍中。


曾熙 眉寿无疆 轴

110.4x80.4

摩耶精舍旧藏



1927年曾熙画此〈眉寿无疆〉为大千母亲祝寿,题中对于自己所使用的金文「眉」字考证一番,从宋代到清代诸家皆无异议,特别指出清末金石学家刘心源(1848-1917)的误释。大千事奉母亲至为孝顺,对于老师曾熙也是极为尊敬,故此梅画虽然逸笔草草,对大千确是具有不同意义,此画后来就与摩耶精舍一同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瑞清 无量寿佛 轴

105x53

摩耶精舍旧藏



1919年,21岁的大千由日本返回上海,与李瑞清、曾熙日益密切。又因悲痛未婚妻谢舜华的去世,决定出家,法名大千,三个月后还俗。李瑞清提到大千极喜爱自己的画,经常从废纸中找来装裱,故为临龙门造像记并配佛像赠之,隔年即因病去世,故一直受到大千的珍藏。画中红衣佛像、层迭怪石、蜿曲古树皆造型奇拙,与款题书风相呼应。本幅为摩耶精舍旧藏。



张善孖 草泽巨虎 轴

137.4x68.6



张善孖(1882-1940),四川内江人,名泽,号虎痴。少年从母学画,曾投李瑞清门下,擅画山水、花卉、走兽。1917年偕弟大千东渡日本,回国后寓居上海。善孖尝居苏州网师园,饲养幼虎,窥其动静举止,故画虎尤为精绝。此幅画草泽间猛虎呼啸,一副蓄势待发的雄姿,十分生动逼真。



张大千 萱花 镜框 

60x45

台湾历史博物馆寄存



大千常常自画萱花、白狸猫,藉以思念母亲的养育之恩,此画作于1965年,为其没骨花卉的另一种表现。由右下墨竹至花青长叶,继而草绿花梗,再至橙黄萱花,越往左上,彩度与明度越高,十分具有变化。不画彩蝶改以墨蝶,反而同时凸显花、蝶的效果,确为相当巧妙的处理手法。本幅为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



二,大千摹古


大千前半生的画业以「集大成」为目标,视临摹古画为创作的基础。初由明末清初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张风等人入手;后随个人收藏古画的兴趣与眼界的扩展,上溯五代、宋、元名家。其远走敦煌,孜孜临习唐人壁画,亦是为了开拓手眼的境界,故能鎔士夫画与匠人画于一炉,兼擅水墨浅绦与工笔重彩。即使是仿古之作,亦因集合各路传统,总能给予当世画坛耳目一新的感受。本单元并列大千与古代大师的作品,除呈现其艺术的源头,以窥「临摹」对其风格发展的重要性,亦欲凸显大千在各种不同题材上的创新成就。展出之董源〈江堤晚景〉,自1945年起便入藏大风堂,对大千影响尤为深刻;而大千〈仿沉周蜀葵图〉,则是少见以沉周为对象的临仿作品。


张大千 仿沉周蜀葵图 轴

134x37



本幅题于1929年,谓时客大连湾,因寒夜不寐,临此图并书其原题。所临原本有可能是无锡博物院藏〈沉周书端阳词‧张宏补蜀葵图〉,然两幅构图并不相同。本幅绘折枝蜀葵,笔法率意自由,屡见画笔顿挫转折,墨色斑斓,颇具速写意味。存世少见大千习沉周,此处虽谓临写,或许只取原作大样。大千摹古,遍学诸家,所取之处或各有别。



张大千 猿 轴

151x65



本幅作于1935年,自言仿北宋画猿名家易元吉作品,又因曾见十八世纪扬州画家华喦有类似之图,而录华氏题画之诗于其上。猿左手攀枝、右手捞物、双腿併拢抬起的姿态,或取自美国华府佛利尔艺廊收藏传易元吉〈缚猴窃果〉,然背景已置换为华喦霜林猿戏的诗意。取古人章法构图,搭配新的画意,是大千摹古常用手法。



张大千 巫山云雨图 轴

100x38



大千早年醉心石涛,所作多黄山之景;然自1930年代起,开始以三峡景色为画题。此转折与其探索唐代杨昇「没骨」山水的传统有关。「没骨」係指不以墨线勾勒轮廓,直接用色彩表现形象的绘画技法。本幅作于1935年,主山或即神女峰,以朱红为色,间杂泥金,上缀墨点,使之于华丽中带沉著,不致俗艳。大块面色彩的运用,或可视为大千日后泼彩的先声。



五代 董源 江堤晚景 轴

179.5x116.5

大风堂遗赠



本幅青绿设色,山石以披麻皴画成,或为十四世纪作品。



大千于1938年在北京初见此画,后于1946年初获藏;终其一生,未尝割爱。欣喜之馀,遍求当时名公如溥儒、谢稚柳、庞莱臣、吴湖帆与叶公绰等人题识。曾临写图中老树不下三十馀次,存世至少有三幅全图临本。大千画裡如鱼鳞般的水纹笔法,乃自此幅化来,影响大千甚钜。



张大千 画华阳仙馆 轴

148x71.4



大千以为董源有种「大而能秀」的气概,既弘大、又秀逸,不容易学。然自其获董源〈江堤晚景〉等图后,「大悟笔法」,而做此图。本幅作于1949年。远景左侧所出现的远山渔舟,与画中水纹,俱可于董源〈江堤晚景〉中寻。全幅的皴法苔点层迭浓重,搭配线条流利精谨的水阁与波纹,可谓工写并陈。点缀石青与赭红,更添富丽气息。



三,大千与敦煌


约1940年代初,叶公绰勉励张大千在艺事方面应「开径独行」,担负起创变传统绘画的重任,最终促成大千敦煌面壁之行。经过两年七个月积极地学习,大千一共临摹了约276幅作品,使他突破了宋、元画风的限制,上溯唐代、北朝高古的气息。此后大千的艺术思想、创作手法产生重大转变,例如:重视佛像与人物画、重视线条、追求复古的勾染、变小巧为伟大、变苟简为精密、女人都变为健美等等,开创出精丽、雄健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本次展出〈摹释迦说法图〉、〈摹榆林窟唐菩萨立像〉、〈摹宋代伎乐〉等人物画,体现其生动、流畅的线描,浓艳、端庄的色彩,精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佳作不仅再现了古代壁画的神韵,同时也见证大千如何化古为新,独辟蹊径。


张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二五七窟北魏须摩提女请佛因缘 卷

62x591.7



所谓因缘故事,是指众生受佛教化的各种事迹。敦煌石窟的「须摩提女请佛因缘」,仅见于敦煌研究院编257号窟。大千于1943年摹其后半段,由左至右,表现佛弟子大显神通,各乘神兽飞来,最后与金刚力士一同簇拥释迦佛现身说法。虽未完成,已能准确掌握原作的造型和风采。他又尝试复原各种红、赭色系,搭配青、绿、白等色,再现原作鲜明、生动的气氛。此幅由张大千先生捐赠。



张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初唐藻井(第十七号)轴

64.6x65.1

张大千先生捐赠



西魏、北周以前,敦煌石窟多用醇厚的红色系画壁面及窟顶藻井。至初唐时期,始逐渐改用青、绿、白色搭配,形成明快澹雅的效果。本幅摹自敦煌研究院编329号窟。方形藻井中央画大莲花,周围改用汉式线描,画云中环迴翱翔的飞天,给人仰视天体运转之感。井内四角画对称花瓣,井外环以卷草、联珠纹等,精美再现初唐的时代特点。



张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盛唐藻井(第二十八号)轴

68x67

张大千先生捐赠



所谓「藻井」,即屋顶内部用木材套迭出的井字形结构与彩绘花纹,故称「交木为井,绘以藻纹」。敦煌石窟没有木造结构,仅以彩绘图案装饰窟顶。时至盛唐,井心方形缩小,并多改用粉红、淡朱为底色。外框增加到四或五层,内框多画青、绿色卷草,外框多画牡丹、宝相花纹。此幅表现盛唐藻井结构的线描非常清晰,又注有配色,可见作画的程序。



张大千、张心德 摹敦煌西千佛洞第十一窟释迦说法图 轴

119.7x96.9

张大千先生捐赠



本幅摹自敦煌研究院编西千佛洞9号窟。世尊作为主角,居中结跏趺坐,身形伟岸如山,右手举起持说法印,正视观者,神情肃穆庄严。二菩萨站立脇侍,著华美天衣与璎珞,望向世尊,凝神谛听。下方白描比丘等供养人九位,皆虔诚跪拜。人物头部比例稍大,胸膛与脸庞近饱满椭圆形却不丰肥,正是初、盛唐之际的造像风格,尽传原作神韵。



张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七窟宋代伎乐 轴

51.4x72.4

张大千先生捐赠



本幅摹敦煌研究院编327号窟佛座下方的伎乐菩萨。画中菩萨手持排萧,头身著各色珠冠、璎珞与彩带,透过深青色的背景帮衬,更显装扮华贵。两侧彩带彷彿随著音乐声舞动,在半空中划出大大小小的S形,既缠绕又舒展,既对称又活泼,适与仪态端庄、神情专注的菩萨相互衬托,渲染出画面的韵律感。



张大千、番僧昂吉 摹敦煌安西榆林窟第二十八窟唐菩萨立像 轴

237.2x96.5

张大千先生捐赠



本幅摹自敦煌研究院编榆林28号窟。在原作中,菩萨与一位可能是阿难尊者的年青僧人搭配成组,共同作为佛龛内部佛塑像的脇侍。菩萨身朝龛内主尊,举双手合什敬礼。祂又面向左侧,彷彿正看著龛外膜拜的人,巧妙发挥联繫佛龛内外的作用。大千又更进一步发挥巧思,临摹时略去僧人,遂成一独立而精美的竹林观音像。



四,大千自运


大千画业再攀新高,可说与其眼疾有关。他于1954年移居巴西圣保罗,为居所营造中式园林「八德园」,却不慎于搬石造景时,造成眼睛微血管破裂。自1957年起,眼疾愈甚,终难再作早年绵密精工之笔。复因1956年赴巴黎举行个展,与毕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晤面,见西方现代画坛之趋向,内心受到启发,而促成风格之大变。发展出泼墨、泼彩、或半皴半泼等半自动技法,不仅个人画艺再创新高,亦将中国绘画带入前所未臻的境地,影响深远。本单元呈现大千晚期画业的发展轨迹,展出的〈大千狂涂册〉(台湾历史博物馆藏)等三套大千旅居巴黎时期的册页,标志了大千迈向新风格的重要转折;画赠张群的〈山高水长〉,则是大千泼彩技巧纯熟后得心应手的佳作。



说起历史博物馆的这几套册页,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曲折经历。其中有好几套都是赠送给一个叫做郭有守的人。此人何许人也?他曾是台湾当局教育部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同时还是中共的潜伏人员。他在国外极具人脉,大千几次在欧洲的活动都是由他出面安排。号称“巴黎及时雨”。1966年,郭有守在瑞士参加会议期间,身份暴露,被大陆有关人员护送至北京,随即宣布起义。据说,前几年爆热的电视剧《潜伏》中的男主角余则成,其原型正是郭有守。这一事件也标志着大千进军欧美市场的努力宣告失败。此后黯然回到台湾。



不仅如此,郭有守事件发生后,台湾方面查抄了郭宅,大千寄存在那里的书画均被没收,转归教育部,后又转给台湾历史博物馆。1973年,张大千还将自己暂存于该地的百余件书画作品无偿捐赠。



此册共十二开,多绘于1956年,时大千第一度游欧,寄住于表亲郭有守的巴黎寓所。大千后又于1960年岁末重题,其中几开可能即作于此时。多幅自比南宋画家梁楷,并自认过之。用笔跌宕奔放,善用墨色的浓淡乾湿,而成俐落生动的物象。第八开以墨块作山,留白为水,是迈向日后半抽象风格的发端。此册为台湾历史博物馆藏品。


张大千 大千狂涂册(一) 册页

23.8x35.8

台湾历史博物馆寄存



此册共十四开,亦画赠「子杰」(即郭有守),或亦作于1956年。重题于1960年,其中数开或亦作于此时。第十开绘松枝人物自大片暗黑的水墨背景中浮现,虽自云「病眼四年矣,真可谓瞎画也」,却是风格的一大转折。第四开人物,谓为「大风堂登录商标也,古人那得有之」。可见其超迈古人的企图与自信。此册为台湾历史博物馆藏品。


张大千 大千狂涂册(二) 册页

23.8x35.8

台湾历史博物馆寄存



此册作于1957年,是年六月大千因搬石造园而伤及眼睛,遂于九月赴纽约治疗,十一月再转往东京医治。此册乃其在美、日求治目疾时所作,寄赠郭有守。全册瀰漫离人的乡愁、病人的无聊、与病目后的朦胧,有多幅将自己投射为画中人。第七、八、九、十开背面裱有诗文,应亦为大千同时期寄赠郭有守之作。此册为台湾历史博物馆藏品。


张大千 以写我忧 册页

42.1x59.8

台湾历史博物馆寄存



大千于1953年底游巴西,见圣保罗附近有地待售,似故乡成都平原,遂购入,并移民于此。因其地为Mogi,遂呼其居为「摩诘山园」。内凿一池,取佛经「八功德水」之典,名为「八德池」。本幅即绘其景,作于1961年。构图大异于传统格套,分左右二坡渚向上延伸,一平岭,一茂林。大千于1957年因搬石造园,伤及眼部微血管,后渐少作工细之笔。


张大千 画八德园景 轴

173.3x94



本幅作于1976年,为祝贺老友张群(1889-1990)八十八岁寿辰所作。主峰泼墨迭彩,具一柱擎天之势。而以墨笔勾出山形轮廓,添上皴法苔点、点出屋舍帆影,为中央的斑斓色块塑造叙事情节,使成一可游、可居的山水。翠绿颜料在乾燥后所自然形成的积聚纹理,尤为美丽。本幅优游于泼彩的非控制性与传统绘写的控制性之间,为其晚年佳作。本幅为张群先生捐赠。


张大千 山高水长 轴

192.5x102.5

张群先生捐赠



五,大千钜作


张大千不但是非常努力的天才,同时又具有雄厚的企图心,积极地想在艺坛崭露头角。他曾强调:「画以表现美为主。」教导学生「真正美的就画下来,不美的部分就扬弃掉。」学生纪录他的艺术观点是「创造的艺术形象必须优美,而且要让人看得懂。老师认为只有形神兼备,才能创造真正的美,才能被人们接受,作到雅俗共赏。」对于美如何落实于画面,才能成为观众可以感知的视觉形式,他提出一幅画应具备「曲」、「大」、「亮」三种条件,即意境深遂、气势宏大、画面亮眼吸睛。本单元展出的〈墨荷四联屏〉、〈瑞士瓦浪湖〉、〈集黄山谷辛稼轩联〉等巨幅佳构,正是大千艺术思想与企图心的具体反映。


张大千 墨荷四联屏 轴

台湾历史博物馆寄存



此联屏于1945年在成都昭觉寺作。时大千刚受敦煌洗礼,激起创造伟大艺术之心,遂以五尺身高伏地作丈二巨幅。自题「以大涤子写此」,指学石涛用淡墨画花瓣,浓墨勾瓣尖。构图恢宏如盛唐壁画,笔触强劲如「吴家样」,花叶翻动如敦煌「飞天」翩翩起舞,令满壁生风,则非石涛可拟。故云:「一花一叶西来意,大涤当年识得无?」自豪如此。本幅为台湾历史博物馆藏。



张大千 瑞士瓦浪湖 卷

30.6x129.2

台湾历史博物馆寄存



瓦浪湖(walensee)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部,海拔419公尺,南北高山环绕,是避暑与滑雪圣地。此幅绘于1960年。画中湖面狭长,略有蜿蜒。近处山头圆缓,冷杉遍佈,山脚点缀当地乡间常见的房屋。远方有不规则锯齿状的山峰,接近库尔山峦造形,写生性质很强。大千先用董、巨派笔墨作画,再泼染出姿态轻灵、层次丰富的烟岚与倒影,更显山光明媚、湖面如镜。



张大千 阔浦遥山 轴

194.3x103



此幅绘于1969年,画中主山堂堂,融青绿泼彩、水墨为一体,水气苍茫,浓鬱深邃。不画山脚,直令观者视线越过山巅,豁然开朗,随即展现江河平远,舟帆点点。工写相参,构图奇伟,兼得雄浑与秀丽之趣。大千于1972年加以装裱,又借旧藏巨然作品自题画名于包首。他曾对该巨然画作讚誉有加,借题此幅,显见视此为得意笔。



张大千 集黄山谷辛稼轩联墨 轴

359.5x70.3

张继正先生捐赠



此联有大千47岁作大行书、72岁作小行书,又是丈二巨幅,世所罕见。中宫紧缩、拉长撇捺、以点代横等特徵,皆见黄庭坚影响。横平竖直、加大钩角,横画有「蚕头、雁尾」等,则是〈石门颂〉、〈瘗鹤铭〉的笔法与体势。但大千更强调运笔的提按动作,形成浓墨与飞白的对比。转折处又多露圭角,传达笔中用力、笔笔涩进的效果,更添雄奇宕逸之气。



六,大千自画像


张大千是近代最喜欢替自己写像的画家,毕生所创作的自画像不下百幅。本次共选展十件,形式可分成小品册页与立轴两种,四件出自台北故宫庋藏,六件为台湾历史博物馆寄存。大千自写像与一般肖像画最显著的差别,即在于他从不拘泥于肖像画所习见的端庄肃穆与细腻写实风格,例如〈我与我的小猴儿〉就将自己与所锺爱的黑猿一同入画,〈五十九岁自画像〉则宛如展卷阅读的古代高士,〈乞食图〉又将自己装扮成托钵化缘的行乞者,〈锺馗〉甚至把自己化身为宗教神祇。大千自画像的笔墨则多採写意法,若非画中人那缕落腮长髯的正字标记,实与寻常人物画无甚差异。也正是这等率性多变的形象,更让大千豪放不羁的艺术家真性情跃然纸上,分外受人激赏。


张大千 大千狂涂册(一)(12)我与我的小猴儿 册页

23.8x35.8

台湾历史博物馆寄存



本幅收在张大千《大千狂涂》册(一)第十二开,右下方题:「我同我的小猴儿」。张大千名爰,生性爱猿,艺坛亦盛传他是黑猿转世之说,此画即能充分展现他与猿猴之间的亲密情感。画成于一九五六年,时五十八岁。是年,大千首度游欧,并与毕卡索(1881-1973)会晤。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启发,笔墨遂益趋豪迈简洁,率意淋漓。



张大千 五十九岁自画像 轴

133.5x33.8



本幅作于一九五七年,时大千五十九岁,居巴西八德园。根据题识,知是大千赠与友人张目寒(1902-1980)的自画像。画中的大千作古代文士装束,侧身盘腿而坐,左手持书卷,低目展读。是年,大千罹患眼疾,于秋天赴美就医。此作线描劲利简洁,仅面部略施微展,丝毫看不出目力受阻,但以大字作书,又隐隐透露了「老来昏雾」的无奈心情。



张大千 锺馗 轴

93.5x48.6



本幅作于一九四七年的端午节,时张大千四十九岁,寓居上海。依据右上方的款题,知是为友人陈定山(1897-1987)而作。画中人作锺馗扮像,头顶乌纱帽,双手握剑。满脸的络腮鬍,分明就是大千本人的侧写。帽顶上簪花,益发凸显出作者奔放不羁,驰骋画艺游戏人间的真性情。



张大千 七十自画像 轴

128x68

台湾历史博物馆寄存



本幅为一九六八年张大千七十岁生日所作的自画像,时居巴西八德园。画中大千以半身像呈现,维持一贯的长袍装扮与髯鬚浓密的特徵,神色从容,流露一股悠然的气度。在大千的邀约下,画面及裱绫四周,遍布了张群、张维翰、曾绍杰、梁寒操等十五位艺坛好友的题跋贺词,意义不同凡响。二○一四年由大千公子葆罗捐赠给台湾历史博物馆。



张大千 乞食图 轴

135.9x69.1

蒋复璁先生捐赠



〈乞食图〉作于一九七三年,时值大千七十五岁生日,居于美国加州环荜菴。画中的大千,鬚髮皤白,蓬鬆零乱,右手持杖,左手端著一只空碗,装扮成乞丐模样。大千晚年卜居摩耶精舍,此作也由故宫典藏。〈乞食图〉现已被摹勒上石,竖立于大千埋骨之所梅丘附近,成为纪念他毕生仰仗画艺乞食人间的最佳写照。本幅为蒋复璁先生捐赠。



七,大千与台湾


1976年以前,张大千虽长年旅居海外,始终与台湾保持密切联繫,时常返台举办画展,同时也捐赠不少画作。由于张群等许多老友都居住在台湾,加上健康欠佳,才会在好友们的劝说下,积极思考返台定居事宜,最后选址台北士林的外双溪,构筑其晚年安居的摩耶精舍。台湾的优美环境以及温暖人情,加上当时艺坛的多元繁荣景象,相对安稳且多采的生活无疑提供一个崭新的创作氛围,让他得以在艺事上继续缔造佳绩。〈苏花揽胜〉与〈阿里山晓望〉直接将岛上迷人风光景点幻化至纸面上,〈致张继正夫人凤梨纸函〉则显示了他对凤梨纸的热爱与推广,这些都反映出大千与这块土地的情感与互动。透过这些作品,观众必能更加瞭解大千如何心繫台湾及其心中的美丽宝岛印象。


张大千 苏花揽胜图 卷

35.5x286.5

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捐赠



大千曾于1960、64两游苏花公路,皆因雨雾难窥全貌,此卷乃透过张维翰(1886-1979)〈苏花行〉的描绘,加上自己的印象才完成。1965年,他已回到巴西静养数月,才有空閒为老友完成此画,成为他苏花游的传世名作。此卷以表达诗境为主,描绘公路环山蜿蜒于峭壁、山洞与云雾中,其下则是巨浪翻滚,最后没入迷濛。



张大千 阿里山晓望 镜框

37.5x45

台湾历史博物馆寄存



大千先生认为「嘉义阿里山晓色为我国一奇,亦世界一奇」,故取阿里山风景入画的作品不少。同样受到他称讚的还有苏花公路,甚至推为「我国第一奇境。亦世界第一奇境也」。此画作于1965年,泼墨技法已相当熟练,明暗光影对比强烈,墨韵变化生动,具雄伟之气势。



张大千 泼墨山水人物 单片

149.470.8

中华电信有限公司寄存



画中描绘傅增湘(1872-1949)题诗于黄山清凉台破石松干上之轶事,大千传世尚有数件类似题材,此泼彩山水人物作于1967年,时客巴西,于1976年3月返台前夕重题赠予金耀辉先生,此后一直保存于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内,目前寄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张大千 泥荡风景图 轴

118x60

何应钦(敬之)将军遗藏



大千于1979年3月画此贺何应钦(1890-1987)将军90大寿,画面乃据何应钦描述所成,十分用心经营,令人心驰神往。数日后又赠一幅「意写妙高台、千丈岩」的青绿山水为蒋祝寿,高龄81的大千于隔月心脏不适住院,在张群等友人建议下提前立下遗嘱,决定将珍藏古书画与房子捐予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幅为何应钦将军遗赠。



张大千 山水 单片

138.4x70.6



1979年3月中旬,大千「意写妙高台、千丈岩」为蒋经国(1910-1988)祝寿。千丈岩瀑布位于奉化雪窦山,妙高台在千丈岩西侧,位于突起奇峰上,自古为雪窦登高揽胜之地,蒋中正(1887-1975)在此修筑了一栋别墅,1949年蒋经国与父亲于此度过家乡的最后一次春节,因此显得意义非凡。



张大千 致张继正夫人凤梨纸函 未裱

20.1x50.5

张继正先生捐赠



对于纸张要求很高的张大千,尝试过张丰吉研发的凤梨纸后相当喜爱,除了自用,也推荐给同好。据张丰吉回忆,大千曾向他订製了五、六批纸,共约数千张。信中提及凤梨纸胜过宣纸,谢稚柳在试用后也认为可比乾隆内府纸。此纸较宣纸洁白坚靭,墨韵层次丰富,且不易发黄,深受台湾艺文界喜爱。此作为张继正先生捐赠。



八,大千自用印


方介堪 「大风堂」石印 3x1.8x4.4



台静农 「环荜盦」石印 6.1x5.8x5.1



王壮为 「摩耶精舍」石印 5.6x2.6x5.4



曾绍杰 「昵燕楼」石印 2.5x2.5x7



张大千 「千千千」石印 4x3.9x4.6



赵鹤琴 「己亥己巳戊寅辛酉」石印 3x3x8.6



台静农 「得心应手」石印 3.9x3.8x7.8



王壮为 「自诩名山足此生」石印 5.8x4.2x5.9



顿立夫 「老弃炖煌」牙印 3x3x5.2



陈巨来 「春愁怎画」石印 2.7x2.1x5.2



徐克铣 「一生江海客」石印 1.7x1.7x1.5



曾绍杰 「游戏神通」石印 3.2x3.4x5.8



方介堪 「敌国之富」石印 2.2x2.2x6.7



张祥凝 「不负古人告后人」牙印 2.4x3.2x3.6



据台北故宫官网公布,本次展览展期将逾两个月,从明天4月1日到6月25止。看来时间很充裕,要去观展的朋友们可以做规划了~


展件清单 ©台北故宫



参考文献:

本文文字大部分来自台北故宫介绍



逸矦啮雪 任重香江首展

当人间异珍遇上消失近百年的十九世纪怪诞传奇小说

价值连城的法国红楼内部照片公开,文物巨盗卢芹斋的尘封旧事



< END >

艺度

收藏必看

长按二维码添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